以新质生产力助推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
- 发布人:中国镁质材料网
- 发布时间:2024-12-10
- 浏览量:131
新质生产力发展与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密切相关,新质生产力是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强劲动力,而现代化产业体系是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载体。面对产业体系建设中存在的短板和薄弱环节,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增强发展新动能,有助于加速构建具有辽宁特色优势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新质生产力明确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主攻方向
向“内”而行,夯实产业发展基础。主要包括两方面的任务,即补短板和锻长板。辽宁是全国重要工业基地,工业门类齐全、体系完备,特别是装备制造、石化、冶金等产业,在国家产业布局中占有重要位置。厚重的工业家底、丰富的应用场景、较强的创新优势,是辽宁的长板优势。但也要看到,辽宁产业发展也存在“大而不强”“全而不精”,部分领域“产能冗余”,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等问题。对此,需要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特别是以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补短板固根基,锻长板扬优势,持续深耕产业基础。
向“实”而行,坚定不移筑牢实体经济根基。曾经,辽宁传统产品占大头,“原字号”“初字号”产品居多,结构之痛长期困扰辽宁产业的发展。近年来,辽宁牢牢把握东北振兴带来的重要机遇,在“转”和“育”上下功夫,一手抓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一手抓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壮大,努力做好结构调整的“三篇大文章”。同时,我们也要意识到,厚实的工业基础是辽宁振兴的重要基础,而不是包袱。以拥有的深厚工业底蕴和完备的工业体系为核心,布局新质生产力产业链,就可以用好存量,做好增量,有效激发实体经济活力。
向“数”而行,大力发展数字经济。数字生产力作为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构成维度,能够推动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融合赋能传统生产力向先进生产力的质态跃升。在新一轮产业和技术革命浪潮下,发展数字经济已成为推动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的新引擎。辽宁要将传统技术与数字技术结合,依托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实体经济向自动化、机械化、信息化和数字化转型。
向“绿”而行,大力推进辽宁产业绿色化转型。新质生产力本质上是绿色生产力,强调绿色低碳发展。辽宁传统工业较多,在产业优化升级上做“加法”,在淘汰落后产能上做“减法”,实现绿色低碳转型,是辽宁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的必由之路。围绕新质生产力,布局绿色低碳产业链,可以有效地提高资源利用效率,降低能源消耗和污染排放,促进生产方式的绿色化转型。
以新质生产力助推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
坚持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创新,激活“旧存量”,发展“新变量”。以辽宁丰富的科技资源、深厚的创新底蕴为核心,加快构建由科技龙头企业、研究型高校、顶尖科研机构、国家重点实验室共同组成的协同创新联盟,科学布局一系列战略性、前瞻性的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以此提升辽宁实验室等创新平台能级,争取更多国家级平台在辽落户,通过做强做优科技创新平台,为未来的科技发展和创新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推动技术、人才、资金等要素资源在更大范围内顺畅流动,提升要素供需匹配效率,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整合科技创新资源,立足全球化背景,紧跟全球科技前沿,加强基础研究,争取在引领性原创成果、前瞻性基础研究等领域取得重大突破。推动人才资源优化配置,构建科技、教育、人才协同体系,为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现代化产业体系提供人才支撑。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质效,一方面聚焦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制造、绿色环保等领域,通过投早、投小、投长期、投硬科技,强化金融保障;另一方面加大金融对传统产业改造升级的支持力度。
扎实推进新型工业化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加速升级。立足辽宁优势,发挥国有企业引领示范作用,全面落实国家推进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等政策措施,从组建专班细化落实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一揽子解决方案入手,大力开展机器换人、设备换芯、生产换线、产品换代,实现传统产业向高端化跃升。以绿色转型为引领,布局新能源产业,加强绿色低碳领域创新平台建设,强化绿色低碳重大科技攻关,创新开发绿色低碳新产品,建设绿色循环产业体系,探索延伸零碳产业。深度融合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有序推进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通过构建以“数字政策、数字立法、数字安全”为主导的数字生态系统,为数实融合可持续发展保驾护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