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讯 > 相关行业 > 其他 > 2.6亿元!陶瓷行业两大上市公司牵手

2.6亿元!陶瓷行业两大上市公司牵手

  • 发布人:中国镁质材料网
  • 发布时间:2023-07-18
  • 浏览量:989
【字体:

7月5日,科达制造(600499)宣布收购国瓷康立泰40%股权。同日,国瓷康立泰的母公司,同为上市公司的国瓷材料(300285)也发布了相关公告。据悉,40%股权的转让价格为人民币2.64亿元。

国瓷康立泰是国瓷材料控股60%的子公司,旗下拥有两大品牌“伯陶墨水”和“康立泰色釉料”,2022年营业收入约10亿元,年销量约4.3万吨。

国瓷材料2022年营收31.7亿元,主要有6个业务板块,包括电子材料、催化材料、生物医疗材料、新能源材料、精密陶瓷和其它材料。产品应用涵盖电子信息和通讯、汽车及工业催化、生物医疗、新能源汽车、半导体、建筑陶瓷、太阳能光伏等领域。

国瓷材料此前表示,东南亚、东欧、非洲等市场的陶瓷墨水需求和增长潜力较大,公司将携手合作伙伴共同开拓国外市场。此次携手科达,可以说是两个上市陶瓷企业联手,跳出国内的卷,到海外开拓空间。

转让价格2.64亿

科达收购国瓷康立泰40%股权

国瓷材料2022年营收31.67亿元,同比增长0.16%;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4.97亿元,同比下降37.49%。

根据国瓷材料发布的公告,经过双方一致同意,本次交易目标公司的整体估值为人民币6.6亿元,甲方将目标公司40%的股权转让给乙方,标的股权的转让价格为人民币2.64亿元;对应出资额4000万元。

本次交易后的股权情况:


2.6亿元!陶瓷行业两大上市公司牵手_1

(图片来源:陶城报-公众号,侵删)

2022年,国瓷康立泰营收10.14亿元,净利润0.68亿元;2023年一季度,营收2.13亿元,净利润0.19亿元。


2.6亿元!陶瓷行业两大上市公司牵手_2

(图片来源:陶城报-公众号,侵删)

这标志着科达制造距离成为“全球建筑陶瓷生产服务商”的战略目标又进了一步。近年来,科达制造在陶机领域一方面延伸开展耗材和配件业务,另一方面则加强业务的全球化拓展。国瓷康立泰在墨水色釉料技术、产品和品牌上的优势,将助力科达拓展耗材配件品类,与科达的陶机业务形成协同联动效应,促使这个收购实现“1+1>2”的效果。

事实上,科达制造与国瓷康立泰早在2018年就在印度市场“强强联手”,正式以“科达伯陶”品牌的墨水在印度市场进行推广。2020年,根据报道,双方经过一年多的合作,产品基本盘稳固,便再次携手,改变了原先单一的经销模式,在印度当地设工厂,进行分装、销售,整合墨水和釉料业务,减少中间环节,实现了本土化运营。

国内太卷

海外市场的想象空间

国瓷材料此前表示,东南亚、东欧、非洲等市场的陶瓷墨水需求和增长潜力较大,公司将携手合作伙伴共同开拓国外市场。

而科达近年来海外市场营收快速增长。4月26日,科达制造发布2023年第一季度报告,实现营业收入24.91亿,归母净利润4.02亿。这其中,最亮眼的莫过于海外建材业务。据一季度报告,科达海外建材业务产销平衡,营收及利润均实现超30%增长,科达塞内加尔二期建筑陶瓷项目于今年3月投产,加纳洁具项目于4月投产,同时科达还启动了坦桑尼亚玻璃项目,逐步完善非洲“大建材”的战略布局。

而在陶机板块,2022年,科达海外市场也反超国内市场。据报告,2022年科达在建材机械装备板块营收56.08亿元,海外接单占比首破55%。

未来,科达制造与国瓷材料在海外方面的市场开拓,也更具想象空间。

陶瓷行业并购频发

整合效应明显

在资本的力量下,陶瓷行业的并购重组也屡屡发生。今年以来,已经有数起并购案发生——

制造方面:5月29日,江西华硕控股集团全资收购原广东恩平俊辉陶瓷有限公司;国瓷材料5月发布公告,全资孙公司将以1.02亿元对德国DEKEMA公司进行收购;今年年初,江西国烽陶瓷有限公司以1.29亿元全资并购原威臣陶瓷。

卖场方面:6月25日,红星美凯龙发布了原控股股东红星控股完成公司股权过户的公告,建发股份成为红星美凯龙新的控股股东,厦门国 资 委成为公司实际控制人。而在5月底,居然之家也发布公告,拟收购远洋未来广场产权车位、人防工程及相关附属设施,收购金额合计为19.63亿元。

国际方面,意大利瓷砖企业Panaria Group于近日宣布全面收购葡萄牙瓷砖公司Gresart,而莫和克、Lamosa(拉莫萨)、RAK等均表示将继续实施收购等策略突破海外市场。

可以看到,近几年头部陶瓷企业持续通过收购并购的方式优化产能、布局产业链。据不完全统计,2020年~2022年,全球陶瓷行业收购并购交易合计55笔。陶瓷行业淘汰赛加剧,收购兼并也成为陶企扩张的重要方式之一。在资本的加持下,企业的整合力大大提高,引进、退出机制之下,行业马太效应仍将持续。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