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份玻璃行业全国性的连续涨价
- 发布人:管理员
- 发布时间:2018-12-13
- 浏览量:362
进入11月份,各企业的产销率相对较高,库存下降较快,一方面是年底工程收尾用量较大,一方面是考虑到过年放假至少半个月玻璃无法销售的因素,厂家有意为之降低库存量。但目前多数玻璃企业的库存数量比往年仍然偏高,此时放水停产,有利于缓解库存压力,特别是为过年期间的库容腾出空间。
玻璃行业存在一个很有趣的现象。
当经销商在当年年底愿意存货的时候,往往次年的玻璃价格都是往下走的,经销商一般赚不到钱。
当经销商看空来年市场、不敢存货的时候,反而第二年的玻璃价格都是上涨的,大多数经销商还是赚不到钱。因为大多数玻璃经销商预期不好,都把仓库转让了。只有少数愿意赌一把的经销商,才能实现大赚一把。
2016年是这样,2017、2018年还是这样。
时间走到2018年底,与很多经销商交流,2019年初,大家普遍不愿意存货。
走过2018,确实感受到这是改革开放四十年的一个转折,让从事实业和经营的人,看到了太多的失败和衰落。畏惧了,彷徨了,害怕了。
内部,房地产业严控;货币收紧;破产倒闭。
于是,各种的焦虑蔓延。
市场总有自愈调节功能。玻璃市场近十年的市场洗礼,让玻璃企业变得理性。能干则干,需停则停,让关则关。一切服从于政策与市场的双重挤压。近几年的教训,让人们渐渐懂得,无论民企还是韭菜,都是国有资产。
于是,停产关停未必不是解脱。今天(12月10日)传出,沙河地区为应对空气污染红色预警,不让车辆装货。可见,政策之严,严于市场。成本的上涨,加上政策的多变,早几日停掉生产线的企业,应该庆幸自己的选择,给自己留下一条生路,这是一种纠结的解脱。否则,思想压力的煎熬,对民营企业老板来讲,更是一种身心摧残。
目前有43条浮法玻璃生产线到期或存在放水停产冷修的计划。这些到期生产线大约占到在产产能的17%左右,大多是2008年-2010年四万亿投资的产物。十年时间,到了窑炉后期,玻璃品质的不稳定,加之能耗高,对玻璃企业来讲再坚持生产是一笔并不划算的经济账。临近年关,面对目前较为平稳的市场行情,以及后续市场有所下滑的行情预期,在目前处于阶段性行情低谷的时候选择停产冷修,是最佳时机。
同样,产能减少了,对行业也是贡献。于自己于行业都有利的事情,都是被形势逼出来的。
那么同样,2019年面对这种形势,玻璃行业的停产步伐,可能会超过再投产的步伐。要知道,在玻璃行业,仍然是名营企业占主导地位。玻璃行业,我对2019年仍然充满期待,因为2018年对玻璃行业来讲,应该是真正走向成熟和理性的一年,这中间的形势波折,让从业者们经受住了考验。如果按照以往经验,或许玻璃价格早就滑向了50元。而现在,虽至年关,北方产量龙头——沙河安全的玻璃,库存仅有2.5万架,比3月份的8万架还要少一大半,或许这一标志性的数字,预示着2019年市场可能并不差。库存少了,自然底气就足了。
2019年一定是玻璃行业产能净减少的年份,这一点毋庸置疑。2019年的玻璃价格,虽然一定会有阶段性的价格调整,但全年价格一定仍然保持高位运行,这是个基本判断。但是玻璃企业赚不赚钱,就不好说了。成本、税收(特别是社保改革)和环保的三座大山,会持续逼迫玻璃企业随时停产。
当大家人云亦云,抱怨环境不好时,我们需要保持一份理性,因为赚钱的人总是少数。
预计从现在开始至2019年的上半年,当多数企业因成本上涨持续亏损后,会出现到期浮法生产线密集停产冷修的局面。这会为2019年上半年的玻璃价格行情带来积极的影响。因为从这几年的市场趋势行情来看,各玻璃企业逐渐明白,限产才能稳价,与其亏损被动减产,不如主动减产应对成本上涨压力。在玻璃价格不可能出现大幅上涨的情况下,与其亏本去给天然气等行业做利润贡献,不如调整自身,通过选择冷修复产的时机来赢得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