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泥企业进军危废产业成本及盈利
- 发布人:管理员
- 发布时间:2018-03-09
- 浏览量:403
欧美、日本等发达国家利用水泥窑协同处置固废危废的历史已超过40年,技术成熟。近年来,随着我国环保监管力度加强,持续加大危险废物非法倾倒、处置打击力度,水泥窑协同处置危废正处于呈现出爆发式增长态势。
水泥窑协同处置危废具有诸多先天优势,但是危废处置项目从申请、建成到最后投产运营,投资周期较长, 一般建设期需要3-5年,因此需要危废处置企业拥有一定的资金实力。
从危废处置收入与效益来看,水泥窑协同处置危废比起生活垃圾、污泥来收入更为可观。处理危废价格从2014年的2800元一吨涨到2016年的4500元一吨,而生活垃圾补贴收入仅在100元/吨,污泥处理在165元/吨。
从销售净利润来看,2016年红狮环保销售净利润率高达90%,2015年的西安尧柏环保也在76%,而2016水泥行业稍微好点的企业销售净利润率也不过在10%左右,水泥窑协同处置危废获利能力十分强。
水泥窑协同处置项目建设优势
项目落地运营方面:1)选址上,只需在水泥窑中选适合的,不需重新选址,节省大量前期时间,整体审批上较新的焚烧项目快一年左右;2)改造成本低,改造时间短。新建焚烧项目投资在4000元/吨左右,水泥窑协同改造成本仅1500元/吨,改造周期在6-8个月左右,较焚烧项目建设快一年以上;3)运营成本较低,危废可作为燃料,且无废渣需要处理,节省大量处置费用;4)带来可观的处置费收入。
技术方面:1)温度高,普通危废焚烧炉800-900度,而水泥回转窑内物料温度高达1450度,在此高温下,一般有机物焚毁去除率高达99.99%;2)时间长,回转窑筒体长,燃烧充分;3)水泥窑碱性环境下酸性气体被中和为稳定的盐类;4)废渣不需填埋等后续处理。
水泥窑协同处置的限制也较多,目前全国水泥干法生产线1769条,预计可供改造的水泥生产线约150条,按每条7万吨/年的平均处置规模计算,水泥窑协同处置潜在产能约1000万吨/年。限制条件主要是1)协同处置危废需要水泥窑持续开工生产,因此该区域水泥供给过剩的不适合,该区域危废处理能力短缺的;2)项目建设必须与城市规划相符,且靠近居民区、水源地的不能选;3)《审查指南》规定窑型2000t/d以上可以进行处置危险废物,但实际操作中,危废产能大于5万吨/年的较容易过审批,一般处置危废量占水泥产量的5%,即超过3000t/d的大窑较合适。
水泥窑协同处置之前发展较慢的原因为:1)以往监管力度小,危废较少,且危废上游企业较为分散,水泥企业缺少前端收集能力,因此往往处置的是市政垃圾,而与生活垃圾焚烧发电每吨可获得的接近180元发电补贴相比,水泥窑协同处置获得的60-80元补贴十分低,在危废处置需求并不旺盛时,盈利能力较弱。2)水泥行业以往盈利不错,并不愿意投入资金、人员改造设备,也不愿意承担风险。近年来水泥行业产能过剩,水泥企业有动力增加新的业绩增长点。环保部统计截至2016年底,我国4000余家水泥企业中仅有24家企业获得了水泥窑协同处置危险废物经营许可证。截止到2017年5月底具有水泥窑协同处置危废经营许可证的水泥企业有仅35家,核准处置规模超过200万吨,尽管目前规模还较小,但是总数及核准处置规模近三年来已翻番。
危废企业与水泥企业不仅是竞争关系,更是合作关系。存在三种合作模式:1)分散联合经营模式,水泥企业和危废预处理企业分属不同的法人主体,危废在预处理中心经预处理后,运送至水泥企业直接入窑。2)分散独立经营模式,水泥企业和危废预处理中心属于同一法人主体。3)集中经营模式,在水泥生产企业厂区内对危险废物进行预处理和协同处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