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力整合贸促会资源 实现贸易促进的“中国梦”
- 发布人:管理员
- 发布时间:2015-10-16
- 浏览量:671
10月13日,2015年行业贸促会工作会议在京召开。此次会议的主要目的是,共同研究新时期发挥全国贸促系统的整体优势,调动行业贸促会的力量,促进优势互补、合作发展,实现贸促系统包括行业贸促会的转型升级和发展壮大。共有22家行业贸促会的领导和代表到会,中国贸促会、中国国际商会党组书记、会长姜增伟,中国贸促会、中国国际商会副会长尹宗华发表了指导讲话。
姜增伟表示,部署新形势下的贸促工作,研究如何通过优势互补增强合力,调动全国贸促系统力量,主动配合政府,有效服务企业,共同为国家外经贸发展做出贡献,同时实现贸促系统包括行业贸促会的壮大和地位的提升是当前贸促会所面临的紧要工作。为此,应全力整合贸促会以及行业贸促会资源协调发展,实现贸易促进的“中国梦”。
探索行业贸促发展新模式
自去年新一届党组成立以来,中国贸促会面对国际国内的新形势和国务院领导的新要求,积极放大功能作用,加快转型升级,各项工作特别是各项新的工作都取得明显成绩,受到国务院领导的肯定和广大企业的欢迎。
尹宗华指出,行业贸促会是贸促机构的重要组成部分。行业贸促会经过近30年的发展,为促进所在行业对外开放发挥了重要作用,在行业内具有一定的影响力,部分行业贸促会还承担了主管部门赋予的外事管理、国际交流等职能,有的在政策研究、建言献策等方面也发挥着积极作用。但是总体上看,行业贸促会的工作手段和服务内容比较单一,为企业提供的服务面比较窄,贸易投资促进功能还没能得到有效发挥。
“在中国从贸易大国向贸易强国转变过程中,行业贸促会应顺应形势发展,强化服务职能,拓展服务面和服务手段,探索行业贸促工作新模式,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尹宗华表示,在贸易促进方面,行业贸促会应配合国家战略和总会的总体安排,做到出口促进和进口促进并重、货物贸易促进与服务贸易促进并重;投资促进方面,既要积极做好招商引资工作,也要大力促进企业“走出去”投资。
积极扩展商事法律服务
国内外经贸形势和环境的变化,对全国贸促系统,包括行业贸促会的工作提出了新的任务和要求,同时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和工作空间。
姜增伟表示,在中国从贸易大国向贸易强国迈进的关键阶段,全国贸促系统承担着更加光荣而艰巨的任务。在服务政府方面,随着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作出的全面深化改革总体部署的全面推进,中国政府加快职能转变和简政放权,市场主体的活力和创造力进一步激发,需要贸促会在促进进出口贸易、企业“走出去”、应对贸易摩擦等事务中发挥更大作用。
在服务企业方面,随着企业国际化进程的加快,企业特别是广大中小企业需要贸促会帮助获取市场信息、开拓新兴市场、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和抗风险能力。特别是在当前国际市场贸易保护主义抬头、针对中国的经贸摩擦不断增多的情况下,企业迫切需要贸促会组织开展经贸摩擦预警、游说和案件应对工作。
在代言工商方面,为更好地发挥企业在市场中的主体作用,需要贸促会发挥自身专业优势,积极代表行业企业建言献策,参与行业重大发展战略和经贸政策法规的制定和实施,配合政府相关部门开展对外经贸谈判,为行业企业营造良好的营商环境。同时,更好地维护、拓展国家和企业利益,需要贸促会充分利用国际商会等平台,积极参与国际商事规则和标准制订与修改。
姜增伟说,中国企业特别是广大中小企业的抗风险能力普遍不高,大部分外贸企业没有自己的法律团队,遇到涉外商事纠纷只能借助于外部支持。贸促会在商事认证、仲裁调解、海损理算等业务上具有传统优势,很多业务也已经形成了全国性的服务网络。行业贸促会可以发挥密切联系行业企业的优势,借助贸促系统的力量为企业提供需要的服务。
加快建设多双边工商合作机制
当前,世界经济缓慢复苏,贸易环境不容乐观。中国经济发展已经进入新常态,经济增长动力和下行压力同时存在。
相关资料显示,在对外贸易方面,中国仍处于外贸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外贸竞争新优势加快培育的过渡期;在利用外资方面,发达国家“再工业化”吸引高端产业对外投资的回流,新兴经济体对中低端产业国际投资的分流,以及中国传统产业投资的相对饱和,让中国稳定外商投资规模、提高引进外资质量的难度增大;在企业“走出去”方面,中国企业对国际经贸规则不够熟悉,对海外法律和文化不够了解,抗风险能力还不强。同时,世界经济的波动、大国之间的博弈,让中国企业对外投资风险增大,需要更多引导和支持。
“贸促会与境外对口机构共同建立的多双边工商合作机制,是推动中外经贸交流合作的有力抓手,是中国企业拓展国际市场和‘走出去’的重要依托。”姜增伟指出,“目前,中国贸促会与世界上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70多家贸促机构保持着联系,但机制性合作不多。今年以来,我们加快了多双边工商合作机制建设步伐,大力开展与境外对口机构的沟通联系,积极发展机制化合作。迄今,中国贸促会建立的工商合作机制数量已经达到65个,涉及全球40多个国家和地区。我们还正在加紧与其他国家的对口机构进行磋商,年内机制数量将达到100个以上。我们计划通过三五年的努力,最终形成覆盖各经济大国、区域强国、新兴市场国家和周边国家的全球工商机构合作伙伴关系网。”